- 依內容分級制度,未登入僅能顯示普遍級內容,登入後即可觀看全站內容。
- 馬上登入
關注
關注作者、出版社、系列,新刊上架可獲得通知!
內容簡介
幼獅文藝2019年8月號788期
【臺製聲響】
如果世界因視覺而立體,那麼能否為了聽覺而流動?我們如何聽/見聲音的形狀?聆聽如何連接地方與社群?詩歌如何製造聲響?如何聽見聽不見的聲音?當我們朗誦,和諧與不和諧的聲音是否開始對話?
聲音記憶時代,顯影政治,帶來不同以往的文學景觀。當我們連接感官,按下播放鍵,或者以耳貼牆,沉入不願意閉起來的耳朵。拋棄慣性,也就開啟幾種主義,數種狀態。
–聽的可能–
聽覺潛礦脈:聲音(文化)研究與聲音藝術◎廖于萱
–聲音的房間–
流動的聲音現場──聽說聲音工作室◎施友傑
城市的聲帶:當歷史建築成為文學跨藝基地◎藍念初
–文史聲軌–
聽見臺灣史的新趣味◎黃裕元
案前之字,耳中之聲:以聲音(景觀)重新想像臺灣文學◎高鈺昌
–按下播放鍵–
「肉聲」:一種台灣戲曲音樂的聆聽史◎林勝韋
成為我,成為你:臺灣金屬樂簡史◎金絲眼鏡
歌從哪裡來?排灣族山地流行歌謠卡帶的產製◎黃國超
留住臺灣的聲音:戰後臺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流行音樂發展簡史◎徐睿楷
–開放的喉嚨–
孤獨與不孤獨的聲音:鄭傑文×郭哲佑
–詩三百#聲響 「紅樓詩社」徵詩選刊–
貢獻那23條染色體的男人◎何歡
風剪樹◎飛也
跳跳糖一樣的夏天◎吳彧
–聲音物件–
聲景:記憶與思索◎劉芳一
雲朵磨擦
如果世界因視覺而立體,那麼能否為了聽覺而流動?我們如何聽/見聲音的形狀?聆聽如何連接地方與社群?詩歌如何製造聲響?如何聽見聽不見的聲音?當我們朗誦,和諧與不和諧的聲音是否開始對話?
聲音記憶時代,顯影政治,帶來不同以往的文學景觀。當我們連接感官,按下播放鍵,或者以耳貼牆,沉入不願意閉起來的耳朵。拋棄慣性,也就開啟幾種主義,數種狀態。
–聽的可能–
聽覺潛礦脈:聲音(文化)研究與聲音藝術◎廖于萱
–聲音的房間–
流動的聲音現場──聽說聲音工作室◎施友傑
城市的聲帶:當歷史建築成為文學跨藝基地◎藍念初
–文史聲軌–
聽見臺灣史的新趣味◎黃裕元
案前之字,耳中之聲:以聲音(景觀)重新想像臺灣文學◎高鈺昌
–按下播放鍵–
「肉聲」:一種台灣戲曲音樂的聆聽史◎林勝韋
成為我,成為你:臺灣金屬樂簡史◎金絲眼鏡
歌從哪裡來?排灣族山地流行歌謠卡帶的產製◎黃國超
留住臺灣的聲音:戰後臺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流行音樂發展簡史◎徐睿楷
–開放的喉嚨–
孤獨與不孤獨的聲音:鄭傑文×郭哲佑
–詩三百#聲響 「紅樓詩社」徵詩選刊–
貢獻那23條染色體的男人◎何歡
風剪樹◎飛也
跳跳糖一樣的夏天◎吳彧
–聲音物件–
聲景:記憶與思索◎劉芳一
雲朵磨擦
作者簡介
幼獅文藝編輯群
沙之書 ◎馬翊航
我的室友亦修在臺大音樂學研究所攻讀博士,有時候客廳一早遇見,他正好要出門練習甘美朗。六月中,他們的甘美朗樂團與印尼的音樂家與舞蹈家在臺大演出。我跟謝利一起前往,那是我們第一次聆聽甘美朗的現場演出。演出中間,音樂家胡敏德教授(Made Mantle Hood)進行示範,他分別敲擊兩組排鑼,音高略有不同,同時敲擊卻相互共鳴。他用了一個比喻讓觀眾理解:高一點的是黃蜂,低一點的是花。色澤,音響,關係:世界上沒有一組完全相同的甘美朗。
唸書的時候在課堂讀過吉見俊哉《聲的資本主義:電話、RADIO、留聲機的社會史》,也對文學裡的聲音景觀感到好奇。以前讀李渝《溫州街的故事》,聶華苓在《自由中國》上連載的幾篇小說,會讀到隔室竊聽的情境。交談聲音的斷斷續續,隔牆有耳的謹慎恐懼,成人與政治世界的陰影。後來沒能繼續追究這個問題,但這幾年有優秀的研究者已經回應這種好奇,例如張毓如談廣播小說與聽覺文化,高鈺昌談文學與聲音景觀。今年春天的臺北文學季特展內容就是「耳朵帶路」,近期當代藝術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也都以聲音為主題策劃了展覽。我們都期待聲音引領走入另一種巷弄與座標。
規劃專題的時候,讀到泰莉.坦貝斯特.威廉斯的《當女人是一隻鳥》。她生長於摩門教家庭,摩門教女性有兩件重要的傳統(或責任?)
我的室友亦修在臺大音樂學研究所攻讀博士,有時候客廳一早遇見,他正好要出門練習甘美朗。六月中,他們的甘美朗樂團與印尼的音樂家與舞蹈家在臺大演出。我跟謝利一起前往,那是我們第一次聆聽甘美朗的現場演出。演出中間,音樂家胡敏德教授(Made Mantle Hood)進行示範,他分別敲擊兩組排鑼,音高略有不同,同時敲擊卻相互共鳴。他用了一個比喻讓觀眾理解:高一點的是黃蜂,低一點的是花。色澤,音響,關係:世界上沒有一組完全相同的甘美朗。
唸書的時候在課堂讀過吉見俊哉《聲的資本主義:電話、RADIO、留聲機的社會史》,也對文學裡的聲音景觀感到好奇。以前讀李渝《溫州街的故事》,聶華苓在《自由中國》上連載的幾篇小說,會讀到隔室竊聽的情境。交談聲音的斷斷續續,隔牆有耳的謹慎恐懼,成人與政治世界的陰影。後來沒能繼續追究這個問題,但這幾年有優秀的研究者已經回應這種好奇,例如張毓如談廣播小說與聽覺文化,高鈺昌談文學與聲音景觀。今年春天的臺北文學季特展內容就是「耳朵帶路」,近期當代藝術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也都以聲音為主題策劃了展覽。我們都期待聲音引領走入另一種巷弄與座標。
規劃專題的時候,讀到泰莉.坦貝斯特.威廉斯的《當女人是一隻鳥》。她生長於摩門教家庭,摩門教女性有兩件重要的傳統(或責任?)
「幼獅文藝」系列
全系列作共96冊
相關推薦書刊
買此商品的人也買了...
購買前的注意事項
- 本書城的商品為電子書及電子雜誌,並非紙本書。讀者可透過電腦裝置網頁瀏覽,或使用 iPhone、iPad、Android 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閱讀。
- 如有下載閱讀需求,為避免裝置版本無法適用,建議於購書前,先確認您的裝置可下載BOOK☆WALKER的APP,並可先下載免費電子書,確認可順利使用後再行購書。
- 由於數位智慧財產權之特性,所販售之電子書刊經購買後,除內容有瑕疵或錯誤者外,不得要求退貨及退款。如有特殊情形,請洽敝公司客服人員,我們將盡速為您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