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依內容分級制度,未登入僅能顯示普遍級內容,登入後即可觀看全站內容。
- 馬上登入
關注
關注作者、出版社、系列,新刊上架可獲得通知!
內容簡介
集文學史家、小說家、詩人、書法家、教育家於一身
一代學人風範,呼應文學史上無數的聲音
中國新文學的燃燈者 臺靜農
本書《靜農佚文集》特別收錄臺靜農先生於1921至1949年間的創作散稿,含括小說、散文、序跋、劇本、論文等多樣貌類型,並增補新發現兩篇集外文:
〈一九三〇年試筆〉、〈許壽裳先生〉
臺靜農被尊為一代學人的風範。早在一九二、三十年代即以文學創作著稱,後因戰亂不及整理,許很多文章散落在各個報刊,現經文學史料專家陳子善和秦賢次編訂為《靜農佚文集》。
《靜農佚文集》內容以短篇小說、散文為主,及學術論述數篇,過去均未收錄在其他的獨立文集中,並增收晚近發現的散逸文字。這些篇章流露出五四一代的鷹揚氣息,其中包含正視人間苦難,反對不合理現象,著眼人性真實,以及對於明天,對於人類未來的嚮往。
本書《靜農佚文集》特別收錄臺靜農先生於1921至1949年間的創作散稿,含括小說、散文、序跋、劇本、論文等多樣貌類型,並增補新發現兩篇集外文:
〈一九三〇年試筆〉、〈許壽裳先生〉
臺靜農被尊為一代學人的風範。早在一九二、三十年代即以文學創作著稱,後因戰亂不及整理,許很多文章散落在各個報刊,現經文學史料專家陳子善和秦賢次編訂為《靜農佚文集》。
《靜農佚文集》內容以短篇小說、散文為主,及學術論述數篇,過去均未收錄在其他的獨立文集中,並增收晚近發現的散逸文字。這些篇章流露出五四一代的鷹揚氣息,其中包含正視人間苦難,反對不合理現象,著眼人性真實,以及對於明天,對於人類未來的嚮往。
作者簡介
作者:臺靜農 主編:陳子善、秦賢次
作者:臺靜農
1902-1990。現代著名作家、學者。192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。1925年春結識魯迅,參與組織未名社。1927年後,任教於輔仁大學、廈門大學、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。抗戰期間,舉家遷四川,任職國立編譯館和白沙女子師範學院。1946年來臺,於臺灣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。
1922年至1949年間,以筆名青曲、聞超、孔嘉、釋耒,發表論著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等,散見各報章雜誌。著有《地之子》、《建塔者》、《靜農書藝集》、《龍坡雜文》、《靜農論文集》、《中國文學史》等。
主編:陳子善
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、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、《現代中文學刊》執行主編。著有《自畫像》、《一瞥集》、《不日記》一至三集、《簽名本叢考》、《從魯迅到張愛玲:文學史內外》等書,編訂周作人、郁達夫、梁實秋、臺靜農、張愛玲等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集和研究資料集多種。
主編:秦賢次
筆名秦雲、石彬室等。臺灣著名民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,長期致力於新文學史料的蒐集與整理,並經常撰文向臺灣讀者介紹五四時期文學家之生平與著作,如郁達夫、朱湘、梁遇春、陸蠡、錢鍾書等。曾任臺灣文學館「臺灣文學雜誌期刊史編纂暨藏品詮釋計畫」研究顧問。後將主要收藏捐贈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。
1902-1990。現代著名作家、學者。192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。1925年春結識魯迅,參與組織未名社。1927年後,任教於輔仁大學、廈門大學、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。抗戰期間,舉家遷四川,任職國立編譯館和白沙女子師範學院。1946年來臺,於臺灣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。
1922年至1949年間,以筆名青曲、聞超、孔嘉、釋耒,發表論著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等,散見各報章雜誌。著有《地之子》、《建塔者》、《靜農書藝集》、《龍坡雜文》、《靜農論文集》、《中國文學史》等。
主編:陳子善
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、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、《現代中文學刊》執行主編。著有《自畫像》、《一瞥集》、《不日記》一至三集、《簽名本叢考》、《從魯迅到張愛玲:文學史內外》等書,編訂周作人、郁達夫、梁實秋、臺靜農、張愛玲等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集和研究資料集多種。
主編:秦賢次
筆名秦雲、石彬室等。臺灣著名民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,長期致力於新文學史料的蒐集與整理,並經常撰文向臺灣讀者介紹五四時期文學家之生平與著作,如郁達夫、朱湘、梁遇春、陸蠡、錢鍾書等。曾任臺灣文學館「臺灣文學雜誌期刊史編纂暨藏品詮釋計畫」研究顧問。後將主要收藏捐贈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。
相關推薦書刊
購買前的注意事項
- 本書城的商品為電子書及電子雜誌,並非紙本書。讀者可透過電腦裝置網頁瀏覽,或使用 iPhone、iPad、Android 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閱讀。
- 如有下載閱讀需求,為避免裝置版本無法適用,建議於購書前,先確認您的裝置可下載BOOK☆WALKER的APP,並可先下載免費電子書,確認可順利使用後再行購書。
- 由於數位智慧財產權之特性,所販售之電子書刊經購買後,除內容有瑕疵或錯誤者外,不得要求退貨及退款。如有特殊情形,請洽敝公司客服人員,我們將盡速為您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