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依內容分級制度,未登入僅能顯示普遍級內容,登入後即可觀看全站內容。
- 馬上登入
關注
關注作者、出版社、系列,新刊上架可獲得通知!
內容簡介
2014 「諾貝爾和平獎」得主--馬拉拉,一位因爭取教育而改變世界的女孩
★ 2014&2013年「諾貝爾和平獎」最年輕的候選人
★ 獲頒「國際兒童和平獎」、「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」、「巴基斯坦國際青年和平獎」、「沙卡洛夫人權獎」
★《Time時代雜誌》年度風雲人物的第二名
今年十七歲的馬拉拉成了為全球兒童爭取受教權的象徵,甚至連續兩年是諾貝爾和平獎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候選人。她的父母是如何培育出這樣與眾不同的女兒?她又是如何積極地想要改變這世界?
我不覺得難過,我不覺得害怕。我只是在想:我的長相並不重要。我還活著,我應當心存感激。
我瞄了一眼費歐娜醫師。她把一盒面紙放在我倆的中間,我這才理解到她以為我會因此流淚。也許原本的馬拉拉會哭。但當你差點失去性命,鏡中那張逗趣的臉則成了你還活在這世上的直接證據。
「我只是比較幸運,擁有一對縱使心中充滿恐懼,仍然鼓勵我永遠直前的父母。」
──馬拉拉
今年十七歲的馬拉拉成了為全球兒童爭取受教權的象徵,甚至連續兩年是諾貝爾和平獎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候選人。她的父母是如何培育出這樣與眾不同的女兒?她又是如何積極地想要改變這世界?
「我父親跟我都是浪漫主義者。『世事一定會變得更好。』我們經常這麼說。我母親是我們的基石。當我們的頭探向天際,她的雙腳則穩踏大地。」
──馬拉拉
★ 獲頒「國際兒童和平獎」、「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」、「巴基斯坦國際青年和平獎」、「沙卡洛夫人權獎」
★《Time時代雜誌》年度風雲人物的第二名
今年十七歲的馬拉拉成了為全球兒童爭取受教權的象徵,甚至連續兩年是諾貝爾和平獎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候選人。她的父母是如何培育出這樣與眾不同的女兒?她又是如何積極地想要改變這世界?
我不覺得難過,我不覺得害怕。我只是在想:我的長相並不重要。我還活著,我應當心存感激。
我瞄了一眼費歐娜醫師。她把一盒面紙放在我倆的中間,我這才理解到她以為我會因此流淚。也許原本的馬拉拉會哭。但當你差點失去性命,鏡中那張逗趣的臉則成了你還活在這世上的直接證據。
「我只是比較幸運,擁有一對縱使心中充滿恐懼,仍然鼓勵我永遠直前的父母。」
──馬拉拉
今年十七歲的馬拉拉成了為全球兒童爭取受教權的象徵,甚至連續兩年是諾貝爾和平獎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候選人。她的父母是如何培育出這樣與眾不同的女兒?她又是如何積極地想要改變這世界?
「我父親跟我都是浪漫主義者。『世事一定會變得更好。』我們經常這麼說。我母親是我們的基石。當我們的頭探向天際,她的雙腳則穩踏大地。」
──馬拉拉
作者簡介
馬拉拉.優薩福扎伊、派翠莎.麥考密克
馬拉拉.優薩福扎伊(Malala Yousafzai)
因史瓦特河谷遭到恐怖分子的襲擊、受教權遭受威脅,因此她從十歲開始就展開了提倡少女教育的活動。透過筆名高爾.馬凱(Gul Makai),她在BBC英國廣播公司的烏爾都語網站發表在塔利班統治下的生活點滴。馬拉拉同時自願接受拍攝一部《紐約時報》關於巴基斯坦教育現況的紀錄片。她善用每一個公開發表的機會宣揚和平理念,與每一個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利。
在2012年10月,馬拉拉成為塔利班的攻擊目標,並在從學校返家的途中遭到槍擊。她活了下來,並繼續她提倡教育的社會活動。
在2011年時,因為她的勇氣與理念獲得認可,馬拉拉被提名角逐「國際兒童和平獎」,並贏得巴基斯坦首屆的「國家青年和平獎」。她是「諾貝爾和平獎」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候選者,也曾榮獲許多其他獎項,包含2013年「國際兒童和平獎」、「沙卡洛夫人權獎」以及「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」。
馬拉拉現在定居英國伯明罕,並持續為教育的普及化而奮戰,並透過馬拉拉基金會(malalafund.org)這個非營利組織,關注社區議題和支持世界各地的教育。
派翠西亞.麥考密克(Patricia McCormick)
曾兩度進入「國家圖書獎」的決選名單,也是數本極受好評的青少年讀物的作者,作品包含《割下》、《再見
因史瓦特河谷遭到恐怖分子的襲擊、受教權遭受威脅,因此她從十歲開始就展開了提倡少女教育的活動。透過筆名高爾.馬凱(Gul Makai),她在BBC英國廣播公司的烏爾都語網站發表在塔利班統治下的生活點滴。馬拉拉同時自願接受拍攝一部《紐約時報》關於巴基斯坦教育現況的紀錄片。她善用每一個公開發表的機會宣揚和平理念,與每一個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利。
在2012年10月,馬拉拉成為塔利班的攻擊目標,並在從學校返家的途中遭到槍擊。她活了下來,並繼續她提倡教育的社會活動。
在2011年時,因為她的勇氣與理念獲得認可,馬拉拉被提名角逐「國際兒童和平獎」,並贏得巴基斯坦首屆的「國家青年和平獎」。她是「諾貝爾和平獎」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候選者,也曾榮獲許多其他獎項,包含2013年「國際兒童和平獎」、「沙卡洛夫人權獎」以及「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」。
馬拉拉現在定居英國伯明罕,並持續為教育的普及化而奮戰,並透過馬拉拉基金會(malalafund.org)這個非營利組織,關注社區議題和支持世界各地的教育。
派翠西亞.麥考密克(Patricia McCormick)
曾兩度進入「國家圖書獎」的決選名單,也是數本極受好評的青少年讀物的作者,作品包含《割下》、《再見
相關推薦書刊
買此商品的人也買了...
購買前的注意事項
- 本書城的商品為電子書及電子雜誌,並非紙本書。讀者可透過電腦裝置網頁瀏覽,或使用 iPhone、iPad、Android 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閱讀。
- 如有下載閱讀需求,為避免裝置版本無法適用,建議於購書前,先確認您的裝置可下載BOOK☆WALKER的APP,並可先下載免費電子書,確認可順利使用後再行購書。
- 由於數位智慧財產權之特性,所販售之電子書刊經購買後,除內容有瑕疵或錯誤者外,不得要求退貨及退款。如有特殊情形,請洽敝公司客服人員,我們將盡速為您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