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依內容分級制度,未登入僅能顯示普遍級內容,登入後即可觀看全站內容。
- 馬上登入
關注
關注作者、出版社、系列,新刊上架可獲得通知!
內容簡介
打著「公共」口號卻不公共的公共藝術!
原本應該是全民共享的藝文參與機會,因為缺乏公正性與客觀性,導致許多藝術家逐漸卻步,而流喪了原有公共性的本質。
學者專家是公共藝術推動執行上的助力?還是亂源?
「法定公共藝術在臺灣發展上最大的問題關鍵,就在於法令授予學者專家極大的操控權力,使得原本應是公共性的引導者,卻成為另一種空間的霸權者。」
專業領域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,但在法令架構的層層禁錮中,卻促使公共藝術在不合情理,但卻完全合法之程序操作下,長期為少數人所掌控,反而成為臺灣公共藝術進化過程中的阻礙者;種種假公共的現象,更鮮明地道出臺灣公共藝術的層層隱憂!面對環境的再發展,「公共」或「美學」該如何尋求到最佳解答?
本書作者親身在公共藝術創作者、個案之執行與徵選委員、縣市政府審議會委員等各種角色中,真實經驗了公共藝術相關工作的無奈與困境,更深入各環節,剖析各地個案操作與審議機制上的種種弊病,歷經十多年時間的觀察心得中,匯整出第一套講述臺灣公共藝術發展現象的完整記錄。
「法定公共藝術在臺灣發展上最大的問題關鍵,就在於法令授予學者專家極大的操控權力,使得原本應是公共性的引導者,卻成為另一種空間的霸權者。」
專業領域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,但在法令架構的層層禁錮中,卻促使公共藝術在不合情理,但卻完全合法之程序操作下,長期為少數人所掌控,反而成為臺灣公共藝術進化過程中的阻礙者;種種假公共的現象,更鮮明地道出臺灣公共藝術的層層隱憂!面對環境的再發展,「公共」或「美學」該如何尋求到最佳解答?
本書作者親身在公共藝術創作者、個案之執行與徵選委員、縣市政府審議會委員等各種角色中,真實經驗了公共藝術相關工作的無奈與困境,更深入各環節,剖析各地個案操作與審議機制上的種種弊病,歷經十多年時間的觀察心得中,匯整出第一套講述臺灣公共藝術發展現象的完整記錄。
作者簡介
林志銘
投入人文研究領域近三十載,長期於大學執教,並以建築學、藝術教育及城鄉文化為其研究主軸。於學術沈潛的過程,從藝術文化的研究者與教育者,到成為城鄉美學的推廣者,每年在島嶼的各處生活聚落間穿梭數萬公里,然而,其間感受的夢想與感動無法被里程計數,寫作是唯一的抒發方式,分享與訴說著每段旅程中,那些蘊藏溫度與生命觸動的島嶼生活經驗。
相關推薦書刊
買此商品的人也買了...
購買前的注意事項
- 本書城的商品為電子書及電子雜誌,並非紙本書。讀者可透過電腦裝置網頁瀏覽,或使用 iPhone、iPad、Android 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閱讀。
- 如有下載閱讀需求,為避免裝置版本無法適用,建議於購書前,先確認您的裝置可下載BOOK☆WALKER的APP,並可先下載免費電子書,確認可順利使用後再行購書。
- 由於數位智慧財產權之特性,所販售之電子書刊經購買後,除內容有瑕疵或錯誤者外,不得要求退貨及退款。如有特殊情形,請洽敝公司客服人員,我們將盡速為您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