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依內容分級制度,未登入僅能顯示普遍級內容,登入後即可觀看全站內容。
- 馬上登入
關注
關注作者、出版社、系列,新刊上架可獲得通知!
內容簡介
台灣在戰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,
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。
瞿宛文專論《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》探討造就這優異績效的原因,
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。
就「如何做到」而言,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,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,是國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,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。再則,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,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,但僅為輔助性角色,無法在戰後「自然地」帶來工業化。
《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: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》採取歷史性角度,探究了「發展動力」層面,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,高度提升了國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,並促使國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。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,影響至今。
《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》一書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,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。
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。
就「如何做到」而言,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,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,是國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,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。再則,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,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,但僅為輔助性角色,無法在戰後「自然地」帶來工業化。
《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: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》採取歷史性角度,探究了「發展動力」層面,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,高度提升了國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,並促使國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。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,影響至今。
《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》一書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,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。
作者簡介
瞿宛文
美國史丹佛(Stanford)大學經濟學博士。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,台灣大學城鄉所與經濟系兼任教授。研究著重於台灣與東亞經濟發展,近來也開始探討中國經濟相關議題。曾任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主編與社長。著作包括與安士敦(Alice H. Amsden)合著的《超越後進發展: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》(曾獲第一屆孫運璿學術獎最佳書籍獎);《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》;《經濟成長的機制》;《公與私之間: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》。
相關推薦書刊
買此商品的人也買了...
購買前的注意事項
- 本書城的商品為電子書及電子雜誌,並非紙本書。讀者可透過電腦裝置網頁瀏覽,或使用 iPhone、iPad、Android 手機或平板電腦下載閱讀。
- 如有下載閱讀需求,為避免裝置版本無法適用,建議於購書前,先確認您的裝置可下載BOOK☆WALKER的APP,並可先下載免費電子書,確認可順利使用後再行購書。
- 由於數位智慧財產權之特性,所販售之電子書刊經購買後,除內容有瑕疵或錯誤者外,不得要求退貨及退款。如有特殊情形,請洽敝公司客服人員,我們將盡速為您處理。